楊麗花與得意門生陳亞蘭接受《天下雜誌》獨家專訪

台灣歌仔戲國寶楊麗花(左)與得意門生陳亞蘭(右)

 

文章來源 : 天下雜誌獨家專訪  讓歌仔戲與時俱進!睽違16年 國寶楊麗花為何復出?

 

還記得霸氣英武的台灣歌仔戲第一小生嗎?

睽違16年,74歲的歌仔戲國寶楊麗花重出江湖,

從9月底開始在台視推出新劇《忠孝節義》。

已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,為什麼選擇電視復出,且為戲寒冬跪墳?

楊麗花與得意門生陳亞蘭接受《天下雜誌》獨家專訪,娓娓道來與歌仔戲結緣的深刻情份。

 

脖子上繫著柔美絲巾,為了今日專訪,特地早起化妝、塗上蔻丹的楊麗花,態度優雅、笑容溫暖。

講起曾經扮演的英勇武將「陸文龍」,手勢一擺、眼珠一轉,掩蓋不住豪氣萬千的威凜;

談著自己最喜歡的亦詼亦諧皇帝角色「朱洪武」,深邃的眼眸飄過幾絲調皮。

這是天生的演員魂。

進入角色,不需要華麗裝扮跟場景輔助,光由眼神,便能從和藹瞬間一轉銳利。

打從娘胎,她就開始演戲。

 

當年,楊麗花的母親楊好是戲班的台柱,懷孕時,挺著大肚子、扮著俊俏小生,

忍著陣痛,唱完薛平貴與王寶釧重逢的戲碼,

前台觀眾的掌聲未落,孩子已在後台呱呱墜地。

 

成長過程,跟著家裡的戲班四處演出;她的生活,就是一部歌仔戲史。

歌仔戲演的都是忠孝節義的故事,對她而言,都是胎教

「我可是從小在母親肚子裡就學了。」

如今,講起楊麗花,就等於歌仔戲三個字,

她笑著說,「這是緣份,我跟歌仔戲結緣!」

 

使命:讓台灣歌仔戲不要消失


許久未在螢光幕前現身的國寶楊麗花,

睽違16年重返電視演出(上一部是2003年的《君臣情深》),

接受《天下雜誌》獨家專訪,

「我不想演,我懂歌仔戲,可以照顧幕後,幕前就交給年輕人努力,機會要留給下一代發揮。」

 

得意門生陳亞蘭笑著說,

「她(楊)都已經紅在底(台語,指紅透半邊天),演戲反而是勞心勞力,」

而且,今年74歲的楊麗花說,

「我年紀大啦,體力也不如年輕人,加上電視是個照妖鏡,照得出來我的年紀,怎麼避都跑不掉。」

 

那為什麼復出?

因為擔心歌仔戲消失,「(退隱的)十幾年來,電視都沒有歌仔戲,我怕以後會變形,」

歌仔戲是正港台灣文化,楊麗花期許,「不要讓它不見,我這輩子的使命就是要傳承歌仔戲!」

 

這段時間,陳亞蘭率領團員以舞台劇形式,四處征戰演出,

「劇團都很努力,讓歌仔戲散播到每個角落,」

但她發現,即使場場爆滿,一場來了幾千人、幾萬人,

但觸及率跟擴散力仍不若電視,一播出就有幾十萬、幾百萬人收看。

 

長期合作的編劇、製作人簡遠信也說,

「要我編劇,大姐(楊麗花)不演,我就不寫,」

種種因素,促成楊麗花重出江湖。

期待透過歌仔戲皇帝的號召,喚起大家「吃飯配歌仔戲」的時光。

 

新劇《忠孝節義》分別敘述四個故事,於9月24日在台視八點檔播出,

由楊麗花打頭陣擔綱主角,扮演春秋時期營救趙氏孤兒的程嬰,

表達對國家的「忠」。

並從9月10日,挑選梁山伯與祝英台、雙槍陸文龍等四齣舞台劇版本,造勢暖場。

 

傳承:身教重於言教


然而,傳統戲曲的困境,在於學的人少、看的人也變少。

為了傳承,楊麗花是第一個開辦歌仔戲演員訓練班者。

德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都有人跨海參賽,

連3歲小朋友都上台唱著「我身騎白馬過三關......」,熱鬧沸騰不已。

當時培養的第一期學員,是紀麗如跟潘麗麗,

第二期有葉麗娜。第三期學員在16年前,出演《君臣情深》更獲得金鐘獎。

 

江山代有才人出。這次新戲又遴選了20位新人演員,

由鏡頭、武術、語言、唱腔等專業老師,個別調教指導。

 

楊麗花要求學員,不管有沒有自己的戲份,都要在旁邊學習、體會,

「你不認真,還在那邊開玩笑、聊天,你就沒有收穫。」

對於演出,她是一刻都不放鬆。

 

面對不同世代,楊麗花分享,

「他們(指陳亞蘭)這一代的孩子比較好教、很聽話,叫他們練什麼就練什麼,」

現在是老師抓著孩子,告訴他們要做什麼。

 

陳亞蘭眼中的楊麗花則是恩威並施

「像媽媽、姐姐、朋友,也像孩子。她會照顧我們,

每次吃完飯3個小時,她就問你:餓了沒?總是貼心地照顧人。」

2014到2018年,與陳亞蘭合作《牛郎織女》的聯合數位文創董事長李彥甫指出

台北跟高雄場皆完銷,都是兩、三代同堂一起觀賞。

 

李彥甫觀察,

楊麗花是「文化資產等級,試圖想讓歌仔戲進到新領域,」

陳亞蘭為人細心、有自己的堅持「對傳統文化,她有中長程規劃的理想,」

兩位都花了非常多的心力傳承。

 

困境:觀眾不年輕了


不過,觀眾年齡層也需要年輕化。

 

「我們努力讓歌仔戲與時俱進,」

楊麗花指出,新劇有陳亞蘭騎大象的畫面,動物毛髮栩栩如生,即是跟上潮流、用動畫完成。

 

陳亞蘭表示,再看以前的歌仔戲不覺得落伍,

因為很多想法都走在時代尖端。

例如1987年播出的《王文英與竹蘆馬》,

劇中王文英得到寶物,竹筒變成飛馬飛上天,

「這是楊麗花跟編劇討論出來的,你看我們30幾年前就有這種想法。

哈利波特騎掃帚飛上天,那是後來了啦。」

 

9月7日即將舉辦的「人人都是楊麗花」Cosplay活動,

協辦的台北美福大飯店行銷公關部協理龔臻瑜說,

報名參與踴躍之外,她發現劇團不只演出,

也積極舉辦活動、在臉書社群宣傳,以拓展新受眾。

 

對於收視率,台視也很看好。

去年除夕特別節目「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」,

由楊與陳率子弟兵表演《薛丁山與樊梨花》,

收視率達3.77%(收視人口83萬3千),為全段收視最高。

 

未來:舞台的致命吸引力


「演戲的人都喜歡舞台,舞台觀眾有直接反應,會跟著我們哭、我們笑,演得比較過癮,」

一直以來,「花迷」的熱情愛護,

是舞台出身的楊麗花最大的支柱。

未來還想再踏上舞台嗎?

「我現在也不敢保證以後不演了,」她豪邁地笑著。

 

1998年,楊麗花獲《天下雜誌》評選為台灣400年最有影響力的200人之一,

入選原因是重振歌仔戲聲威,

「為歌仔戲這種真正產自本土的台灣戲曲,打開另一種局面,

也因盛名,為歌仔戲背負一生的責任。......

細數影劇歷史,如果台灣要選一個真正的超人氣明星,那無人能比得上楊麗花。」

 

一路至今,她的影響力,確如夏花之絢爛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ean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